
“晚上三点睡觉,下午一点起床。”
“白天迷迷糊糊,晚上精神抖擞。”
“喊他十次起床,不如游戏响一声。”
这大概是很多家长对暑期孩子作息的真实写照。
为什么一放假,孩子的生物钟就像被按下了“颠倒键”?
这不是懒惰,更不是“自控力差”,而是青春期大脑的生理规律在发挥作用。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下沙院区心理咨询师胡一萍说,我将从神经科学的角度,带您理解孩子的“夜猫子逻辑”,并提出一些实用的调整建议。
神经科学告诉我们:孩子的“夜生活”,是大脑发育的节奏
在我的心理咨询门诊里,这位初三男孩小辰是典型案例。放假第一周,每天凌晨三点睡,下午一点才起,妈妈一开始苦口婆心,后来“河东狮吼”,结果却是越吼越晚睡,关系也越来越僵。
我们来看这背后,大脑发生了什么:
① 青少年的“褪黑素”分泌时间延迟
褪黑素是大脑控制睡眠的“激素闹钟”。
青春期孩子的褪黑素分泌,平均比成年人晚1-2小时,这意味着:
晚上十点,你困了,他刚兴奋;
早上七点你醒了,他大脑还在“加载中”。
② 大脑的奖赏系统更易被“电子屏”激活
青少年大脑的伏隔核(掌管奖赏)对游戏、短视频、社交点赞等刺激高度敏感;
当下的快乐 > 长期的健康,是他们自然倾向的“价值排序”。
③ 睡眠剥夺会影响前额叶功能
前额叶主管计划、自控、逻辑思考
睡不好会削弱前额叶,让孩子更冲动、更难自律
心理咨询师胡一萍的观点:
“孩子日夜颠倒,是青春期神经系统重塑期的‘副产品’,与其强制纠正,不如理解支持。”
作息紊乱的背后,是情绪调节的失序
很多日夜颠倒的孩子,不止作息乱,情绪也起伏大:
爱发脾气、容易焦虑、做事拖延、自我否定……
在我以往接诊的暑期来访中,这类孩子占比高达40%以上。
原因是:
睡眠紊乱 → 情绪调节能力下降 → 情绪困扰反过来又扰乱睡眠 → 进入“恶性循环”。
如何科学地帮助孩子找回规律?
我不主张“强拉硬拽”,而是建立“温和但坚定”的节奏引导。以下是几个我在咨询中常用的方法:
✅ 第一步:不强迫,先调整节奏感
与孩子协商,制定渐进式早睡计划,每晚提早15-30分钟
设置“作息起点”,如每天固定时间早餐、晨光暴露
白天增加体力活动,避免下午小睡
✅ 第二步:睡前1小时,营造“退场仪式感”
远离蓝光:手机、电脑、电视提前关闭
采用低刺激活动:阅读、画画、泡脚、冥想
鼓励写睡前小记,整理情绪,稳定内心节奏
✅ 第三步:家长先“同步节奏”,做孩子的节律榜样
家庭整体作息规律,孩子更容易进入状态
不埋怨、不命令,而是用温柔坚定的边界让孩子感觉“被看见”
✨ 结语:规律的作息,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步
在青春期的大脑重塑中,作息问题其实是一个重要的信号,它告诉我们:
孩子需要一个“外在节奏”,来帮助他们的大脑找到“内在秩序”。
每一个被接纳的夜晚,都可能成为孩子重新回归节律的起点。
愿我们一起,用理解和陪伴,帮助他们走出“夜晚的迷雾”。
个人简介
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
下沙院区(杭州市康复医院)
胡一萍/心理治疗师
心理咨询师/家庭咨询师/团辅心理师
中医催眠师/沙盘游戏师/企业培训师
学术兼职与荣誉:
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心理咨询师
中国催眠应用科学研究院临床催眠督导师
浙江省心理健康服务平台“浙里心晴”专家咨询员
杭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组员
杭州市多所公立学校外聘心理副站长
擅长:
1. 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行为干预:厌学情绪、学习动力不足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学习困难、考试焦虑等。
2. 家庭治疗与亲子关系:青春期叛逆、亲子冲突、婚恋家庭等。
3. 动力性咨询与自我成长:情绪压力管理、性格完善与创伤修复自信心、人际沟通、大脑潜能等。
4. 团体辅导与讲座:学生团辅、家长课堂、EAP员工关怀。
5. 中医整合催眠与表达性艺术相结合的整合咨询风格:运用正念舞动、沙盘游戏、绘画分析、绘本疗愈、卡盘格盘等多种工具。
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欢迎点赞、分享、转发给更多家长和老师。
暑期系列下一篇将聚焦:
“为什么孩子假期情绪起伏大、爱吵架?”——亲子冲突背后的沟通盲点与修复技巧
如需提前预约胡一萍心理咨询,可通过微信公众号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下沙院区】---互联网医院---精神科---心理咨询门诊---周二、四、六---点击挂号。
本文章由胡一萍医生提供并对此承担全部责任,与本平台无关。

好心情健康

好心情健康

好心情健康

好心情健康

好心情健康

好心情健康
扫码关注医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