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我家孩子一提到上学就哭闹,装病,甚至歇斯底里,软硬兼施都没用,我真的要崩溃了!”
“老师说我家孩子上课发呆,作业拖拉,问他什么都说不知道,难道真的是变坏了吗?”
这样的场景,是不是像一枚枚重磅炸弹,炸得无数家长夜不能寐,焦头烂额?孩子厌学,仿佛成了一道无解的难题,横亘在亲子关系和孩子未来之间。
别急!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让无数家庭深陷泥潭的“厌学”魔咒。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下沙院区心理咨询师胡一萍说,孩子所有的行为,都是内心需求的折射。厌学,绝不仅仅是孩子“懒”、“坏”的代名词,它的背后,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“呐喊”。
你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,水下才是真正的“病灶”!
深挖行为冰山下的“呐喊”,这才是釜底抽薪的解法!
我们常常把目光聚焦在孩子“不去学校”这个行为本身,就像只看到海面上的冰山一角,于是各种批评、指责、甚至惩罚接踵而至。然而,你有没有想过,是什么让孩子宁愿承受家长的怒火,也要抗拒学校?
心理学告诉我们,孩子厌学的根源往往在于某些深层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。 就像一棵缺水的幼苗,它不是故意枯萎,而是渴望甘霖。
那么,孩子厌学这块“坚冰”之下,究竟隐藏着哪些常见的“心理干渴”呢?
1. 安全感的缺失:学校不是Ta的“避风港”?
校园人际关系紧张: 孩子可能在学校遭遇了同学的排挤、嘲笑,甚至霸凌。对于内心敏感的孩子来说,学校可能变成了一个充满焦虑和恐惧的地方。
学习压力过大: 持续的考试、排名,让孩子感到喘不过气,害怕失败,对学习产生深深的无力感。
师生关系不和谐: 严厉的批评、不被理解的感受,会让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,进而排斥与老师相关的学习环境。
当孩子在学校感受到不安全、不被接纳时,逃避就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。
2. 归属感的渴望:Ta在学校是“孤军奋战”吗?
缺乏同伴认同: 孩子渴望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,获得同伴的认可和友谊。如果Ta在学校感到孤独、被边缘化,就会对学校产生疏离感。
集体活动融入困难: 有些孩子可能在社交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,难以融入班级的集体活动,从而感到格格不入。
归属感是人类重要的心理需求之一。当孩子在学校找不到归属感,就会感到孤单,对学校的依恋自然会降低。
3. 能力感的匮乏:学习让Ta觉得自己“一无是处”?
学习困难长期存在: 孩子可能在某些学科上存在学习障碍,长期无法取得进步,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。
被过度否定和比较: 家长或老师经常拿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较,会让孩子觉得自己“不够好”,从而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。
每个人都渴望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。当孩子在学习中 বারবার受挫,觉得自己“什么都学不好”时,就会选择逃避这个让自己感到挫败的环境。
4. 自主性的压抑:Ta在学校是“提线木偶”吗?
缺乏选择权和控制感: 学校的规章制度、老师的安排,往往让孩子感到自己缺乏自主权,一切都被安排好,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。
兴趣爱好被忽视: 学校的学习内容可能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相去甚远,孩子感到学习枯燥乏味,缺乏内在动力。
孩子渴望拥有一定的自主性和掌控感。当Ta在学校处处受限,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时,就会对这种压抑的环境产生反感。
破解厌学困局,请从“看见”孩子的深层需求开始!
与其对着孩子发脾气,逼迫Ta去上学,不如静下心来,尝试“看见”孩子行为背后的“呐喊”。
心理咨询师胡一萍建议,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方法,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困境:
放下评判,倾听孩子的心声: 创造一个安全、开放的沟通环境,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,了解Ta在学校遇到的困难和困惑。
与孩子一起探索问题的根源: 帮助孩子分析厌学的原因,是人际关系问题、学习压力过大,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。
与学校老师积极沟通: 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具体情况,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。
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态: 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、支持和鼓励,帮助Ta建立自信心和安全感。
尝试调整学习方式和目标: 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,将学习目标分解成小步骤,让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就感。
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: 让孩子在学习之外找到乐趣和成就感,平衡学习压力。
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: 如果孩子的厌学情绪严重,影响到日常生活,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。
请记住,每一个厌学的孩子,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发出求救信号。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,我们不应该视而不见,更不应该粗暴地对待。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需求,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之道,帮助孩子重拾对学习的热情,拥抱美好的未来!
转发这篇文章,让更多被孩子厌学困扰的家长看到希望!
#厌学 #孩子教育 #心理健康 #家庭教育 #亲子关系
本文章由胡一萍医生提供并对此承担全部责任,与本平台无关。

好心情健康

好心情健康

好心情健康

好心情健康

好心情健康

好心情健康
扫码关注医生